冬至归家,行程匆匆,家人相聚,备感温暖,突发怀想,感慨流年,于是决定我陪伴家人来到村庄背后的黄河大坝,从大坝高处远眺这茫茫一派的冬景。
触目眼前,黄河干枯,泥滩裸露,枯枝斜挂,落叶堆积,满是萧瑟。虽至夏日,然而荷塘、沟渠中的流水早已失去影踪,芦苇丛生,放眼之处唯有几点玉米硕长叶子的绿色而已。
童年乡村的影像今日不复存在,只能在回忆中依稀追寻。常常萦绕在我心间的是那一望无际的稻田,沉甸甸的稻穗迎着秋风欢笑,还有围绕这水稻展开的田野生活场景:在夏天水涨之际,农民忙碌于育秧、插秧,一棵棵小小的稻苗就在水中悄然生长;秋天收获之际,乡间尽是弯腰挥动镰刀收割水稻来回移动的身影,而庭院之中处处可闻稻粒飞溅的清脆声响。正是这一幅幅清新的画面,启迪和温润了我年少时候的心灵,从这里我开始一步步地展开人生画卷。
当前的农村已经被迫卷入这股强劲的城市化、工业化浪潮之中,耕地之上拔地而起的是一座座高楼、一排排厂房,在这荒芜的田野寂寞独立,现代化设施正在悄然改善居民们的生活,然而传统的思想观念依然牢不可破,新的精神文化并未建立,既有的优秀文化却在逐渐消失,曾经邻里之间的温情变得淡漠,仿若弥漫着寒气。
为了求学、工作,我孤身漂泊在都市,置身于都市的层层高楼包围之中,只见几何图形、还有钢筋混凝土拼接而成的冰冷骨架。现在人们早已习惯于蜗居城市一角,在世俗圈定的界限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度过自身最美好的年华。又有谁曾对东方喷薄的日出、红艳的晚霞这大自然的美好馈赠而惊叹,现实的生活压力只能把我们的精力集中于繁琐的工作、家庭事务诸类当中。多年的生活经历已经培养了我深沉思考的特质,有时候我也在想,我们每个人抛去外在形象的包装,抖落浮华之后,余下的真实本质又有几分。暂且驻足倾听雪浪翻卷奔腾的怒吼,而不是面对海浪只有咔咔地拍照;暂且凭栏而望这如洗的晴空,而不是眼前只有低头频繁地触屏;暂且仰头观望这灿烂的星河,而不总因心中郁积块垒而怅惘徘徊……
我自认为对于物质要求不高,但对于精神文化产品极其苛刻。当夜色苍茫之时,我常伏案研读一本宝贵的书籍。虽然每天只是用一到两个小时来思考书籍中某几页的内容,但掩卷沉思,这凝结的文化符号已经潜在地扎根于我的心灵深处。面对这浩瀚的知识星空,我总是怀有崇敬与好奇的态度,正是由于这两点,才促使我坚定地以求知的态度来遣有生之涯。
文明始于泥土,发轫于先祖播种下的第一颗种子,有了农业才有了如今我们人类的定居生活;城市不也正是由乡村聚集而逐渐发展形成的吗?可见世间万物皆有其根源。新时代的号角正高歌前进,生活面貌日新月异,在这个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过程,我们好像在得到什么东西的同时又缺失了什么元素,试问我们精神文化的根如今留存在哪里。这失落的精神文化恰似无根的浮萍,终将被雨打风吹而去,那么纯粹且丰富的精神文化将栖息何处,这或许是我们当前面对这个时代最需要思索和解答的命题之一吧。
本文链接:http://www.qwlworld.com/2019/01/1860.html
文章类型:散文随笔
 感悟
 
 
 
 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