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得四十年前,“十二马路”就是济南市西区的“城乡结合部”。以“十二马路”为界限,马路以东是繁华的西市场和老商埠区,马路以西多数就是穿街走巷的胡同道。济南解放以来,“十二马路”始终是济南市西部地区一条贯穿南北方向主要的交通大动脉。
-
-
对于像朱兆瑞这样的旅行家我充满了崇敬,对于他这样的生活我也同样充满了向往。可我承认我不是一个洒脱勇敢的人,我做不到放弃一切去随心所欲的生活。或许正因为这样,真正成为旅行家的人不多。
-
我是在飘着咖啡味的面包店前经过时,邂逅四十年前香蕉的味道。
-
一生酷爱文学,曾经“胸怀大志”。办过报刊当过主编,回想当年还是觉得真不简单。上世纪的1986年,我曾经主导办过一份校刊,叫《细流》。虽然总共只出了6期,但她却曾经很是辉煌了一阵子。
-
就让我们记住大安街的来历和孙大安烈士短暂而又传奇的革命生涯吧!因为他是莘县骄傲。
-
太阳照在徒骇河上,鳞波闪闪,这鳞波映照着太阳的光辉,也是党的光辉。
-
山东为名山大川之地,自然去处许多。群山叠翠影,黄河向东流。若寻崔巍处,五岳独尊当此山。如果有朋友远道而来,倘若登高眺远,那一定首选去登泰山啦。
-
程兄手把手的教我写作,领着我到各科室了解情况,深入办案一线“采访”、调研,写材料之前程兄提示我如何构思,从哪几个方面写,如何下笔,不同体裁的材料各有什么特点;写材料尤其要提炼好题目,
-
如今网络发达的时代,相亲也好,交友也罢,发个照片,看看眼缘,是再简单不过的事情。选择、点击、发送,短短几秒的时间,原本不认识的俩人就初步认识了彼此。这就算认识了吗?确定过眼缘了吗?那倒也未必,要不现实见面后怎么有那么多“见光死”呢?
-
因“嘎斯灯”需要的“电石”非常稀缺,所以也很少用。那时候的傍晚,我时常站在村头的高处往北眺望,对远处那星星点点的灯光无限神往。
-
“南京大屠杀”,听到这几个字眼,心猛地被拧了一下。几年前参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的情景还历历在目,那沉郁的乐音还萦萦在耳,怎能忘记?
-
“离家的孩子,流浪在外边,没有好衣裳、也没有好烟……”。终日里,父母躁动不安的心绪被陈星这首歌的意景深深地熏染着,父母的视野里像被蒙上一层灰暗的颜色,再也看不到晨光灿烂、看不到彩虹高悬,看不到春暖花开、看不到绿意盎然……
-
“有事没事,常回家看看”。母亲去世后,父亲第一次给我提出这样的要求!说这句话时,父亲神情落寞呆滞,眼里夹着一团泪花,可怜巴巴的像个孤苦无依的孩子。纵使我有千万条拒绝的理由压在心里,也不忍拿出一条来拒绝父亲。作为儿子,这是我唯一的选择。
-
我是个敏感的人,尤其是对城市的空气特别敏感,因而得病再所难免。
-
毛泽东在一次知识分子座谈会上讲到:“到了21世纪,那时候,替他恢复名誉吧。”有人说二十一世纪是胡适的。从胡适的《读书与做人》看,胡适的思想在今天对于指导我们读书做人,确实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