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别人都下载了,就差你了!扫码下载安装齐鲁晚报客户端“齐鲁壹点”,定会惊喜连连:想找记者维权?这里有600多位在线记者!想求医问诊?这里有公立三甲医院200多位医生大咖!想打官司?这里有省城100多位专业律师!
作 者:王
冰
摘 要
历来史料无东平大洼汉墓壁画的记载,近期文史爱好者们在其中一个墓室内,发现了残留的一断东汉车马行壁画。文章从墓室结构、墓室建筑风格、壁画特点等方面与附近后屯汉墓等进行了对比,力求发现共性和特点。通过分析壁画及墓室特点,力求进一步求证墓主人的确切身份、其家族当时社会地位及社会贡献。
关键词:
汉墓壁画;建筑风格;壁画风格;设计风格;文化内涵;墓主人身份
引言:
近期文史爱好者们发现了东平大洼汉墓群壁画,文章采用田野调查法和对比与比较法,尝试分析大洼汉墓壁画的共性和特点,通过对车马出行图中人、车、马形态分析,通过对墓室结构、墓室设计风格、墓室建筑风格分析,力争揭开墓主人及其家族的神密面纱。
2019年12月17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公布发现了唐太平公主第一任驸马薛绍墓,这一消息令考古界为之一振;其时,几乎同一时间段,我们周围的文史爱好者们在对大洼汉墓群进行探访中,也有了振奋人心的发现。
“经有关专家考证,大洼墓群是东汉时候的墓葬,原有墓葬13座,皆有封土堆,‘文g’中被破坏掉8座,现存5座,该墓群大部分是‘四合房’形式,全石结构,但都没有壁画和画像石。” [1]大洼汉墓群位于东平县梯门镇九顶凤凰山西麓,大洼村东南方的山坡上,东南二十里有闻名考古界的后屯汉墓群,山东省博物馆镇馆之宝——“孔子见老子”汉代壁画就出土于后屯汉墓群。
针对“……大洼墓群……但都没有壁画和画像石……”的史料记载,文史爱好者们的探访推翻了这一结论,此墓群不仅有壁画,并且原来应有全室壁画。
“‘第宅化’的大型石室墓……而到了东汉,大型的砖筑或石筑二室、三室或多室墓已很普遍,此时墓葬的墓室已发展为仿阳宅的“前堂后室”的布局,墓室中的前堂日趋高大,顶部也由原来的平顶变为高大的穹隆顶或券顶……”[2]
本文仅以4号墓(暂定)为例对“汉代三绝”[3] (汉墓、汉画像石、汉兵马俑中)中的汉墓结构、汉墓壁画进行初步鉴赏。
一、墓室结构
4号墓为全石结构,东西方向,双墓口东向,有前室、主室、后室、配室(暂称)、侧室等几部分组成,其中前室有北、南两耳室,配室有南一耳室。无墓道,无回廊,前室、配室分别有东向墓口,无墓门。前室由两块模向条石封口;配室由两块坚向条石封口,其中靠南条石丢失(可能塌入墓室被淤泥覆盖)。前室和配室不通,其他各室之间以地袱、柱、梁隔开,整座墓条石铺底。墓室内主室和后室有1根石柱、主室和侧室有2根石柱,3根石柱均由整石雕成, 包括柱础、柱身、护斗,均呈八楞斗拱形[4] ,其他各室及耳室以整块条石为过梁。主室顶部东北角有一古时盗洞,泥土由盗洞流入主室淤成锥形近人高。整所墓东西长约7米,南北宽约4米。墓内所有随葬品大概早期被盗。因主室和配室不通,此墓应为夫妻(或多妾)合葬墓。
“东汉晚期,形制趋于多样化,有带回廊的前、后室石结构墓,有石结构或砖石混合结构的前、中、后三重主室的多室墓,也有砖石混合结构的穹窿顶双室墓;墓顶普遍加高,有券顶、穹窿顶、覆斗式顶、叠涩顶、抹角顶等。”[5]
在此我们简要分析一下4号墓建筑艺术之美。
1、 石柱
3根石柱由柱础、柱身、护斗组成,均呈八楞斗拱形。后室和主室之间由1根石柱支撑住整块过梁,梁北部二分之一处已经完全断裂,断裂时间未知,重量完全由此石柱支撑,充分显示了设计师的智慧和先知先觉。
主室和侧室间由2根石柱支撑住整块过梁,最大限度的利用了地下有限空间,增强了立体感和视觉效果。
2、 主室
主室顶为叠涩藻井形,顶由条石砌成,该藻井为正方形,共有三层叠涩【6】,多块长方形条石以45度角由下而上交错排列,组合成多个等腰三角形,彰显几何图像之美,墓顶以近似正方形石块覆盖,主室顶高于其他各墓室顶。
叠涩藻井形顶在鲁西南地区较为常见,如东平县土安村西中山前古时牧羊人避雨用石屋,东平县双塔山顶的庙宇上层为“玉皇阁”下层为“娘娘殿”,全是这种结构,只不过是多层叠涩。
3、 前室、后室、配室、侧室
各室顶为覆斗式,顶高低于主室顶。各室由巨大条石支撑榫卯结构相扣,互相借力,顶部由长形整块条石覆盖,彰显了力学之美。
4、 耳室
3个耳室分别位于前室和配室,其中前室有南、北2耳室,配室只有靠南1耳室。前室和配室不通,由石墙隔开。3个耳室顶部全是覆斗式。
二、车马出行壁画
针对大洼东汉墓群墓内是否有壁画一说,目前单从4号墓来说是有壁画的,而且可能所有墓室都绘有壁画,即全室壁画。无论是后室覆斗、主室三层叠涩藻井和前室、侧室都发现了斑驳陆离脱落的白色地仗,部分还留有颜料的痕迹。更难能可贵、让人振奋的是,在配室唯一耳室的门楣上发现了车马出行壁画!
“东汉壁画墓内常见的墓主家居生活图、墓主属吏与车马出行图等,都有标识墓主作用;其中,墓主属吏图与车马出行图,都着力歌颂墓主生前的身份、成就、品德等,与后代墓志中的主要内容尤其吻合。”【7】巫鸿认为“汉代墓葬中的大量车马图像有着不同的目的。其中一部分用以表示墓主的官职或墓主其他生前经历;而另一部分则是对送葬行列或是想象中灵魂出行场面的描绘……画像中的送葬行列分为三个部分,包括引导车队的骑吏、坐在軿车中的妻妾和运载死者的羊(祥)车。”【8】“(车马出行)一是位置固定,一般都配置在墓室前室、中室的门额、横梁或壁画下部以及墓门的门额等较高位置上。二是这类车马出行图一般都没有榜题文字,少数有榜题文字的图象也无法直接根据其文字含义了解其图象意义……”【9】
非常可惜的是由于年代久远、自然等原因,在4号墓遗存的这段车马出行图上没有发现榜题和题记。
壁画中可见有5骑,最左侧马只能见到后半部,壁画中显示骑吏4人(应为5人或更多),车一辆,由右至左(由东向西)奔驰而来。
人:骑吏4人红头巾,全身黑色汉服,上身向前倾斜,两手紧握马缰,双腿弯曲夹紧马肚,干净利落,训练有素,驱马疾驰,皆为青壮年。
马:5匹马的颜色分别为黄(马鬃及腿部黑色,下同)、黑、黄、黑、黄有规律一列排开,马前胸、缰绳、马尾等处饰物颜色和骑吏所戴方巾颜色一样全是大红颜色非常醒目,5匹马精神抖擞,马肥腿细,四蹄腾空,呈奔腾急驰状,从右向左,快马加鞭,一路向西。绘画布局看,此处很可能至少是6匹马,只不过是含有其他骑吏的壁画已经脱落了。
车:在壁画中只剩两车轮可见,正前方稍远处可见一匹马痕迹,颜色为黑,饰品颜色大红。
“轓车,另称加幡轺车,既轺车加一对车耳,车厢两边可加翻折的挡板,最初用以障蔽尘泥为目的,后引申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后汉书.舆服志上》:‘景帝中元五年,始诏六百石以上施车轓。’特别是配有一对车耳的配置,说明描绘主人公应为俸禄二千石的中高级官吏,也为墓主人的身份定位提供了佐证。”【10】细细观察,车厢两边的黑色车耳挡住了车轮,据此推断此车为轓车。
三、壁画制作工艺初探
“(后屯汉墓)东平石质壁画并非典型的汉代墓室土质壁画,壁画结构分三层:支撑体、白灰层和颜料层。该壁画的制作方法是在凿磨过的石板上先涂抹一层白灰(也有可能是先抹一层铅丹,再涂抹白灰层);然后在白灰层上以矿物颜料施彩作画。通过X射线荧光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现场便携式X射线荧光检测和扫描电镜——能谱分析,表明蓝色颜料是石青,绿色颜料是石绿,黑色颜料是石墨,红色颜料是朱砂和铅丹,白色颜料为铅白……。”【11】
后屯汉墓位于大洼汉墓东南二十里,距离可以忽略,对后屯汉墓制作工艺研究的结果同样适用于大洼汉墓,所不同之处在于大洼汉墓4号墓壁画结构分了四层或多层:支撑体、地仗层、白灰层、颜料层,其中地仗层较厚,从主室叠涩藻井的第一层、第二层脱落情况分析,在地仗层的底部或许还涂有一层暗红色颜料。因此,4号墓壁画中骑吏红色头巾、5匹马红色饰品、主室叠涩藻井暗红色底层所用颜料为朱砂和铅丹,黑色马和黑色车耳所用颜料为石墨,白色地仗层和白灰层所用颜料为铅白。根据现有资料来看,后屯汉墓壁画缺少黄色颜料。
“(陕西旬邑东汉墓)在这座壁画墓中共出现了黑、白、黄、红、紫五种绘画颜料,其中黄色颜料色泽鲜艳,并且用量很大,这在以前的报告中是很少见的。……通过扫描电镜/X-射线能谱分析和X-射线衍射分析,我们确定黄色颜料的显色物相是针铁矿,这在过去是很少见到的。……除了对样品进行成分分析以外,在相当面积有明显的毛刷涂刷过的痕迹。从审美的角度上说,黄色颜料确实能烘托出一种辉煌华美的场面,而且从科学研究价值上来说,黄色颜料针铁矿在该墓中的大量使用也为其使用和来源问题提供了有利参考……”【12】。4号墓壁画中出现了三匹黄色(马鬃及腿部黑色)的马,所用颜色是汉墓壁画中很少使用到的黄色,和陕西旬邑东汉墓壁画所用黄色相同。
从4号墓壁画制作工艺来看,具有三层以上的结构,用色方面,不仅有白,还有汉代贵族常用的黑、黄、红色,特别是汉墓中少见的黄颜色大量使用,突出了大洼汉墓结构的工艺设计之美。
四、他是谁——墓主人身份
《后汉书.舆服志》中记载的汉代车的等级制度,是我们能见到的较早的文献中对车的等级的规定。自天子以下至太皇太后、皇太后、长公主、大贵人、公主、王妃、封君、皇太子、 皇子、皇孙、公、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千石、六百石、三百石、二百石以下各有等差,规定甚是详细。比如,二千石以下的官吏,仅能用一马拉车,二千石以上至万石丞相,王公贵族,可用二至四马,天子用六马。“汉代官员‘公卿以下至三百石长导从……三车导,主簿、主记两车为从,县令以上加导斧车’,‘公以下至二千石,骑吏四人,千石以下至三百石县长二人’”。(《 舆服志 》)所以汉代官员出行、郊游、赴宴、田猎,都必备车骑,‘列羽旄,陈戎马’,‘车如流水,马如游龙’。(《皇后纪?明德马皇后》)如东汉末年交州太守士燮出行时‘车骑满道……妻妾乘辎轩,子弟从兵骑。’”【13】
“……在汉代,即使是同时为官,也会因为官阶等级的不同,采用不同的车马出行阵仗。例如,孝堂山石祠后壁底部的‘二千石’出行图,前导是六辆单驾轺车,其后是两名伍伯和四名骑使……” 【14】
汉朝经历了三个不同的正朔:水德、土德、火德,相应的汉朝所崇尚的颜色也经历了从黑色到黄色再到红色的过程。然而正朔的改变并未使前一种颜色消失,随着时间的推移,三种色彩通行于汉朝,得到汉人的普遍接受。因此,汉朝人尤其贵族常使用黑、黄、红色。
那么,他是谁?他是谁?墓主人倒底是谁?
大洼汉墓群是典型的家族墓群,前面通过对4号墓结构的分析,通过对配室残存车马出行壁画的分析,壁画表达的应是墓主人在世时外行的场面。从西汉到东汉贵族所使用的黑、黄、红三色在壁画中完全展示了出来,特别是汉墓中少有的黄色颜料大范围使用(三匹黄色马),这决不会是无意和偶然,此墓主人就算不是王公贵族,也一定是二千石以上的高官。另外,没有资料显示后屯汉墓壁画存在车马出行图,是否可以理解为大洼汉墓群在汉代规制上要高于后屯汉墓群。
在光武帝刘秀的10个藩王中,东平宪王刘苍是最优秀、最杰出的一个,也是东汉地位、权势最高的藩王,在朝辅政多年,女儿被特例封为县公主,在强大的东平国领域内,出现规格如此高大的大洼汉墓群是合乎礼制的。
翻阅东汉一百九十五年的国祚,大洼汉墓群墓主人在历史的长河中隐隐显现......
参考文献:
【1】、《大洼汉墓群》 百度百科
【2】、《山东汉墓初步分析》
【3】、《寻找汉韵》 罗萍嘉 邵亚
【4】、《山东东平百墓山汉画像石墓略述》杨浩
【5】、《墓葬知识之汉墓墓葬风格》
【6】、《敦煌早期覆斗顶窟形式初探》 王洁
【7】、《论汉代墓室壁画的功能》 黄佩贤
【8】、《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汉代艺术中的车马图像》 巫鸿
【9】、《汉代画像中的车马出行图考》 信立祥
【10】、《简析“车马过桥”与“轺车骖架”》 叶琳
【11】、《东平汉墓壁画制作工艺初探》 徐军平 鲁元良 等
【12】、《陕西旬邑东汉壁画墓黄色颜料研究》惠任 刘成 尹申平
【13】、《汉代的马政与养马高峰》 王裕昌 宋琪
【14】、《汉画像石车马出行图刍议》 史菁
本文链接:http://www.qwlworld.com/wenxue/3173.html
文章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