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狂热读金庸
⊙稷风
金庸先生去了,各大媒体都有发布关于先生的著作或是人物品析。本人也不禁感怀,回想起当年看金庸先生作品的情形。
接触金庸先生的作品,最早的记忆是80年代中期小的时候看电视剧《射雕英雄传》。之所以印象深刻,是因为当时在农村买得起电视的人家还很少,能够看上一眼电视就觉得稀奇,景象就深深地印在脑海里。村里第一台黑白电视机是一个到过南方贩袜子的人家买的。他家坐落在村子中部临大街的位置,每到傍晚就把电视机搬到一个高高的木箱上向着大街开放。半个村子的女人、年轻人、孩子都去看,热闹堪比镇里来的放电影的。那个年代放的片子有《八仙过海》有《上海滩》有《霍元甲》有《天涯同命鸟》有《射雕英雄传》。小时候的我个子又瘦又小,由于人多,挤不进去,也看不清影,多是听个声响,即便只是听音,也每每兴高采烈地记住了郭靖、黄蓉、杨康、穆念慈、东邪西毒中神通、南帝北丐老顽童、江南七怪全真七子,等等名称。后来村里又有几家买了电视,看电视的人群便分散开了。离家较近的邻居家也买了台14寸的黑白电视,每到晚上都是挤了满屋子串门看电视的人。我也经常跟着姐姐去串门蹭电视看。当时已是80年代末了。邻县电视台刚成立,为了提高收视率,就每天放映多集好看的电视连续剧。翁美玲黄日华版的《射雕英雄传》是最热播的一部。记得当时每晚4集,第2天白天再重播。每到晚上,人们便守着看到很晚,不看完不散场,没能看全的没看过瘾的,第二天再看一遍。当时有夸张的说法是:“工人白天上班没精神,学生晚上不睡上课睡”,都在看《射雕英雄传》,严重影响了工作学习生活秩序,以致上级对该台给予了严厉处罚。从电视里认识了各类人物丰富多彩的人生,知道了除了面向黄土地的农耕日子外还有江湖快意恩仇还有武林侠士传说,关于“武侠”的认识就此懵懂萌芽。“靖哥哥爱黄蓉,蹦蹦跳跳的老顽童,美丽公主是华筝……”歌谣从孩童口中传唱,响过大街小巷,射雕故事充荡在少男少女的心灵。
四五年级的时候,记不清是从哪里借到了一套《射雕英雄传》,共三本,不敢带到学校,就在家里早起晚睡点灯熬油的背着大人偷偷看。看了一遍不够,还反复的看,直到被父亲发现,劈手夺过去就势扔在偏房的房屋顶棚上,并严令不准“乱看闲书!”从那时起再没有找到那套书,但从此开始了看武侠小说的引子,随后就是《书剑恩仇录》、《天龙八部》、梁羽生先生的《七剑下天山》、《萍踪侠影》,等等。
狂热看小说的时光就从那时开始。看的小说也不拘作者,不拘内容,武打的,言情的,古典的,现代的,金庸的、梁羽生的、古龙的、卧龙生的、温瑞安的、琼瑶的、亦舒的、梁凤仪的、三毛的,等等,只要能借得到,总是想着法子看。上课时放在课本下边看,到晚上趴在被窝里看,周六周日不眠不休地看。看过好多,都是囫囵吞枣生食硬咽,从初中到高中一直沿续到大学。最生猛的时候是一个周末看了5部琼瑶小说,一天一夜看完了全部头的《萍踪侠影》,周围图书馆、借书摊上所有能找到的金庸古龙琼瑶小说全部都借遍。
参加工作后,忙于公文,淡了心境,看小说的热情降低,偶尔才看一星半点的文艺,间或看些电视剧,也是偏爱武侠言情的居多。近些年网络小说渐多,又是新一轮的看书热潮,古言的、玄幻的、穿越的、架空历史的等等。不过不愿意出资买纸质书,看电子书又累眼睛,况且品类太繁多如牛毛又多长篇累牍没完没了,所以许多是一目十行快餐式浏览,往往头一刻才看过,回头就不记得什么人什么事了,有的开了头就弃文,有的看半截却发现似曾相识。所以断断续续的看着,没有计划目标,虽也耗费了许多时间,却再没有当年看金庸古龙的热情和印象深刻。
也曾经偶尔写过关于武打小说人物的文字,像令狐冲,像李寻欢,不过只是那一时的心情记录,终不知放在了哪里,心绪如何。而今,好久没有看金庸先生的书籍了,也似乎没有什么可以印记深刻的值得一写的东西。可是说起来,总是有些记忆在脑海,不用着意去想,便能脱口而出,如先生写过14本书,比如那句作品联句:“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比如看过的书看过的电视剧书中的片断影像里的人物,有些内容不知不觉中已深入记忆。
而今,金庸先生去了,看着种种关于先生的文字,回想起当年的看小说狂热,不觉又涌起了再把全集看一遍的冲动。
本文链接:http://www.qwlworld.com/2018/11/1417.html
文章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