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二学生A和B并排走在路上,在前面的石头上放着一张精美的信封,不过它已经打开,被折叠的信在外边清晰可见。两人不知道这是谁丢的信,A靠近它的旁边,弯腰捡起这封信,并没有打算去阅读这张信。然而信上的相关内容不经意间进入他们的视线,他们两人被信中所阐述的问题深深吸引了,这封信内容列示如下:
“这次我回家,听妈妈谈起了这么几件发生在我们村庄的故事,这才使我产生了对这个问题的思索。妈妈告诉我,村庄上的那人跌落在干涸的河沟之中,就再也爬不起来了,再也看不到明天的日出了。过了很久,村民才发现它已经告别了尘世,它打了一辈子的光棍,没想到却是以这种形式作别这一切;还有一人及其妻、孩平时与村民相处不是很融洽,在大年二十九凌晨值班时候,突感身体不适,就匆匆骑电动车回家,可是没想到还没到家,他就已经去世了。小时候,我经常能看到他们,到了初中以后,我对于他们的印象渐渐模糊。生命的幻变感袭在我的心间,同时我就在想,他们的人生遭遇到底值不值得同情,怎么从更高层次上认识这类普遍发生在农村的现象。”
大学生A和B长期以来关注农村的发展,于是就这类事件掀起了激烈的讨论。
A首先阐述自己对于这件事情的看法,“没老婆,没孩子,没存款,这就是典型的失败人生。他们何曾有过人生的真正尊严。忙碌一世,只不过如草芥一般枯萎而结束这枯燥无聊的一生,这对于他们何曾不是一种解脱。”
B却认为不能如此贬低一个人,他反驳,“他在年轻的时候也曾努力,什么重活脏活都毫无怨言的扛在肩膀。只是因为没有一个合适的受教育机会和家庭贫穷,而逐渐滑向人生的深渊。”
A的思考也很细致,他认为,“在当时那个特殊的年代,和他一样的生活环境的人们比比皆是,为什么他人能够通过自己的奋斗改善自身的生活,而他却沦入新的贫穷。这还不是他不够精明勤劳吗?前半生他的碌碌无为,只能招致如此的凄惨命运。”
B却怀揣一种更高层次的平等主义追求,“假若追溯到生命的起点,任何生命都是平等的,无所谓尊高卑贱。可是现实的环境慢慢改变了每个人的生活轨迹,财富、社会地位的分野越来越明显。这种无形的压迫像一股强大的病毒一般传染到这片农村区域,几乎所有个体都有某种程度的价值观扭曲。为什么我们总是比较,小的时候,我们比较学习成绩;青年的时候,我们比较婚姻、财富、地位;中年的时候,我们比较自己的孩子、财富、社会地位;就这样循环往复,我们带着无限的比较走向了坟墓。为什么我们不能超越这种现实的功利,回归到生命的本质。我想是否可以在农村建立自助合作社,通过这一组织凝聚力量,创造性地发挥主体的智慧,让每个人都能寻觅到美好的生活。”
A正在徘徊、思考,忽而连连摆手,说,“这样的设想曾在历史上试验,可是最终无一走向解体。人类的道德完善自觉还没有那么高的境界,一切单纯依靠思想道德的力量都是徒劳的。我们往往嘲笑那些思考者,他们的思考带来了现实的转变吗?有多少人只能提出这种思想,却很少有人释放勇气去探索未来的农村乃至整个社会的方向。”
B莞尔一笑,“我并不是没听说过这类的事情,可是我总觉得我们总得多点人性的关怀。用道德、团结、进步、科学、艺术等力量去感染农村,或许会使这里有点变化吧,大概这一切的思想根源在于我的永恒理想主义信念。现实有多少人这么敢于为了信念而实践呢。咱们争论这么久了,不如到一处农村实地看看。”
A同意了B的看法,单是这么争论虚无缥缈,不如选一个农村亲自观察。他们约定利用暑假的时间到某农村*,这个农村是被随机在地图上选定的,言外之意就是他们事先并没有对这个农村的相关资料。
他们都被这种研究现实的兴趣深深地吸引了,时光若水,在他们拼命吸收知识文化的同时大二的第二学年就匆匆谢幕了,积蓄在他们心中许久的想法终于可以付诸行动了。
他们常年生活在城市,对于农村的一切还是陌生,只是在课本中听到些粗略的印象。当他们来到这处乡村,不禁被这村前村后的强烈差异而被冲击。村前也是一户大村庄,不过现在这里只是留置了大部分空房,少部分院落有人活动,那是外地人在这个村庄承租的房屋,原先的这里土生土长的村民却住上了集体楼房。未被占的田地、灰色的钢铁建筑、新建的温室大棚的背景交织,构成奇特的农村景象。而他们调查的农村表面看还处在初始的农村印象,但深入其街巷和田地,你将会置身于另一种气象,富有的村民已经着手投资或者已经建好二层楼房,碰巧的是他们正好看到在被推倒的房屋废墟之上的轰鸣的挖掘机正在清扫建筑垃圾,所作的一切都只是为了将来村庄拆迁之时获得更多的补偿。步行到该村庄的最后一排房屋,不远处的荒芜田野映入眼帘,传统的耕作已经废弃,而野草早已连成一片,被风吹拂,宛若一湾池水在皱缩。而公路边还能看到早已停工的机械厂,工厂大门紧闭,几段废钢沉默静看世事的变迁。而这只是这处农村肌体的外部变化。
他们介绍了此行的目的,与几个村民攀谈这个村庄的内部故事,深入探求村民的精神律动。从村民口中了解到,有的村民家庭中的男孩即使有过恋爱,但因为无力购买结婚所需的车、房而一直单身,二十来岁的女孩还能通过婚姻重新选择命运,而男孩只能通过不知能否带来回报的奋斗冲破束缚。普遍受过大学教育的孩子寥若晨星,好点的孩子还能通过高考进入全国重点大学,但这也不知多少年才会有这么一个孩子,而大部分人选择通过读技校学技术、参军等路径改变命运,可以说绝大多数家庭都已经在逃离高等教育,在他们眼中孩子即使读了普通大学,毕业后找工作的一切还不明朗,反而孩子可能成为家庭的负担。
忽然他们看到一个背书包、戴眼镜、与他们年龄相仿的年轻人回家了,而他给村里的长辈打招呼,有的还回复,有的却是一声讪笑…..这讪笑被他们亲眼所见,他们不觉惊悸,为何这背后是一缕冷漠。
不觉暮色苍茫,他们重又站在这田野之前,许久彼此之间也没交谈,伴随夕阳沉降而来的却是深沉的夜色,他们知道不管怎么样明天肯定如约而至,但是农村的新气象到底又将什么时候有所灵魂深处的改观。
他们晚上回到住宿之处,抽出那张书信,一束月光的清辉透过窗户而来,而那拷问逐渐凸显其现实意义,月光会湮灭,而这精神的拷问却成为每个追求真正的进步却需要一生、几代人接力奋斗的严肃故事,因为他们深刻明白只有建立在这之上的进步才是真正美好的开始。,
本文链接:http://www.qwlworld.com/2019/04/2324.html
文章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