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斯卡尔说:“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看完《苏菲的世界》这本书后,我对这句话又有了更深的理解。
《苏菲的世界》是一本写哲学史的小说。14岁的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收到了一封神秘的信——“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这两个问题使她开始思考一些看起来习以为常的事情,世界像谜团一般在她眼底慢慢展开。在哲学老师艾伯特的带领下,苏菲从哲学的摇篮雅典和希腊出发,经历了中世纪、文艺复兴、巴洛克时期、启蒙运动等,了解了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笛卡尔、斯宾诺莎、洛克等贤人的哲学思想,还与康德、马克思、莎士比亚、达尔文等伟人进行了思想的学习与交流。探索中,在艾伯特的提醒下,苏菲惊奇地发现,自己只是在黎巴嫩联合国部队工作的挪威少校艾伯特为庆祝女儿席德生日而虚构出来的一个人物,少校把她的故事编写成一个富有哲学趣味的故事当作女儿的生日礼物。拥有了思想的苏菲不再是少校脑海中虚构的形象,她想要逃离书中的世界。最终,在他们的努力下,艾伯特和苏菲莫名地逃出了书中世界,来到了席德所在的世界。
《苏菲的世界》像是一个引子,让我开始探索与思考人的本质和人生的终极意义。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不假思索的真实,经过哲学的思考和探索之后都开始有了不一样的意义。同时,面对浩瀚的宇宙,我们又该如何定义我们渺小生命的短暂与永恒?
生活与哲学
很多人认为,哲学应该是一群古怪的哲学家们研究的阳春白雪,与日常生活离得很远很远,将其束之高阁。其实那只是因为我们太习惯这个世界了,才会对任何事情都不感到好奇。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将刚出生的婴儿比作是哲学家,他们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好奇,总是想要去探索未知的事情。而我们大人总是习惯于将生活当做理所当然的存在,并且就此任自己陷入柴米油盐的琐碎生活中去。
书中把这个世界比作是魔术师从他的帽子里拉出的一只白兔。只是这白兔的体积极其庞大,因此这场戏法要数十亿年才变得出来。“所有的生物都出生于这只兔予的细毛顶端,他们刚开始对于这场令人不可置信的戏法都感到惊奇。然而当他们年纪愈长,也就愈深入兔子的毛皮,并且待了下来。他们在那儿觉得非常安适,因此不愿再冒险爬回脆弱的兔毛顶端。唯有哲学家才会踏上此一危险的旅程,迈向语言与存在所能达到的顶峰。”我们大多数人就是那些呆在兔子皮毛里的人,蜷缩在适柔软的兔毛的深处,久而久之丧失了对世界的好奇心,安于现状。而拥有好奇心的人成为了科学家,他们爬上兔子柔弱又脆弱的皮毛,站在顶端俯视人间百态,探索普通生活背后隐藏的规律和哲理。
纵观整部哲学史,就是由一位又一位这样的哲学家前赴后继、薪火相传,从日常生活的枷锁中跳脱出来,研究事物固定的、本质的、内在的规律,组成了哲学浩瀚庞大的体系。生活与哲学并不是所谓的下里巴人和阳春白雪,它们是不可以被分割的。我们可以在平凡的日子里瞥见哲思,也可以在哲学典籍中寻觅到贴近生活的案例。无论如何,你应该对你不感到惊讶这件事感到惊讶,从而保持着对生活恒久的好奇心。
真实与虚构
年轻的艺术天才诺瓦里思曾经说过:“人世变成了一场梦,而梦境成为现实。”在《苏菲的世界》中,苏菲也面临着这样的命运。本来她应该安然地度过自己的14岁,生活照常进行。但某一天她突然发现,自己只不过是少校艾伯特笔下的一个虚构人物,所说的话、做的事全是按照作者的旨意进行,她只存在于少校的精神世界中,少校也就成为了书中所有人的“上帝”。真实和虚构对立着,苏菲和哲学老师艾伯特选择在花园宴会向大家解释事情的来龙去脉:“在对最早的希腊哲学家一直到现代的哲学理论做过一番彻底的研究之后,我们发现我们是活在一个少校的心灵中!”随即在空气中消失,离开了书中的世界,来到希德和上校所在的世界。虽然不能拥有和作者一样的身份,苏菲他们却再也不用受到少校的控制,进化为拥有思想的独立“人格”。
在书中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小细节,哲学老师艾伯特上课的时候曾说:“说不定希德也存在于某本书里……”对于希德来说,她所在的世界是真实的,苏菲是爸爸为了庆祝她的生日而虚构出来的人物,是生活在虚构世界中的。而对于读者来说,希德和上校也是作者乔斯坦·贾德为了进行哲学教育而虚构出来的人物,这样看来似乎我们和乔斯坦才是生活在真实世界中的。那么,假如平行宇宙论是科学的,这就意味着世界上存在和我们的宇宙以相同的条件诞生的宇宙,还有可能存在着和人类居住的星球相同的、或是具有相同历史的行星,也可能存在着跟人类完全相同的人,那么我们到底是真实还是虚构的呢?苏菲和席德的故事引起了我们对现实和虚构的深刻反思,因为它解构了人类存在的坚实基础,质疑客观知识的可能性。从这个意义上讲,这部小说是后现代的。
但至少,我们都应该像苏菲一样,具有敢于探索、敢于质疑、勇于思考的品质。苏菲敢于透过现象看本质,不仅意识到了自己的不真实,也看到了“上帝”的不真实。而苏菲妈妈则代表着平庸的大多数,面对苏菲的提问“我是谁”、“世界从何而来”,她认为女儿“一定是丢了魂,才会开始执着于研究人和动物的差异以及思想如何塑造了人类这些问题”。最后,当苏菲进入了少校所处的世界,发现上帝的世界与自己的世界差不了多少,并作出假设:上帝之外仍有上帝,世界之外仍有世界。这是一种敢于打破常规、挑战权威的勇气。在故事的最后,苏菲解开了希德的小船的绳子,以表示自己可以对他们的世界产生哪怕一点点微小的影响,而她自身的存在是多么了不起。
短暂与永恒
人的生命是短暂的,而人类的生命是永恒的。
生命本来就是悲伤而严肃的。我们来到这个美好的世界里,彼此相逢,彼此问候,并结伴同游一段短暂的时间。然后我们就失去了对方,并且莫名其妙就消失了,就像我们突然莫名其妙地来到世上一般。等到有一天,我们自己也会死亡,消失在时间的洪流中,了无踪迹。
然而生理上的死亡并不代表着真正的死亡。纵观整部哲学史,从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笛卡尔、斯宾诺莎、休姆、柏克莱,再到黑格尔、祁克果、马克思、达尔文,一位又一位贤人前赴后继,不断继承发展哲学体系,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攀登更高的山峰。虽然他们的生命是短暂的,但是历史的长碑中仍刻有他们的名字,我们这些后人如今还在口口相传他们的思想和观点。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们实现了生命的永恒。
萨特说,人并没有一种不变的“本性”。因此,追求广泛的生命的“意识”是没有用的,我们是注定要自己创造这种意义。从我们出生开始,就被拉上人生的舞台,没有剧本、没有提示、甚至没有导演。我们从一开始的手足无措,到开始试着书写生命的逻辑,再到后来主宰自己的人生,最后每个人都成了自己的导演。于是,千万人有千万种活法,也有千万种命运。
生命却是何其短暂,我们该如何在有限的生命里活出无限的可能?在《苏菲的世界》中,我们看到无数的哲学家、科学家,为了真理不断奋斗,穷尽一生去探索人的本质和人生的终极意义。短暂的生命被热情和坚韧填充,也就焕发出无限的生命力,照耀自己,也福泽后世。
在书的最后一章中,希德与艾伯特上校坐在秋千上眺望海湾,看到明亮的天空中有几颗星星正闪烁着微弱的光芒,感慨道“人生如星辰”。人生如星辰,我们只是偌大天地间的一颗小小尘埃,我们必须自己决定该怎么活。我们生命中的意义必须由我们自己来创造,存在的意义就是要创造自己的生命。生也有涯,但总有人能在短暂的生命里创造永恒的价值。那是因为,正因为生命短暂,所以来一趟人世间才要不虚此行。
本文链接:http://www.qwlworld.com/2019/04/2249.html
文章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