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别人都下载了,就差你了!扫码下载安装齐鲁晚报客户端“齐鲁壹点”,定会惊喜连连:想找记者维权?这里有600多位在线记者!想求医问诊?这里有公立三甲医院200多位医生大咖!想打官司?这里有省城100多位专业律师!
接省人社厅离退休干部处通知,十月十六日组织老干部秋游观光活动。在这重阳节刚过,秋高气爽的季节里,组织老干部户外活动,不仅进一步丰富了老干部的业余生活,促进了老干部强身健体,提供了老干部共叙友情的机会,更重要的是让老干部亲眼看到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深深体会到组织的关心和温暖,十分有意义。
我们这次秋游的地点,是济南市莱芜区茶叶口镇卧云铺古村。早晨七点多钟,近百名老干部从济南不同地点乘车出发,到莱芜区的雪野湖高速路出口处集合。然后,我们沿雪野水库环湖路—普雪路—茶叶口镇—汪洋台—龙山,在蜿蜒崎岖的山路上一路向东,直奔卧云铺村。卧云铺位于泰山霹雳尖悬崖的中间,是章丘、博山、莱芜三区地界线的汇合点,海拔600米左右。村庄长年被云覆盖,人躺在床上就好像躺在云彩上一般,所有小村取名卧云铺,有诗人曰:“以云为铺,倚天则卧”。中巴车在连绵不断的群山中行驶,我们观赏着车窗外深秋大山里的风景,一路欢歌笑语,共同回忆过去干事创业的历程,分享现在的幸福生活的趣闻,畅想新时代人社事业崭新篇章。十点多钟,一行人到达卧云铺村。
我们在卧云铺村西头下了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潭池水,几棵老柳树,从村中蜿蜒流淌出的小河汇聚到这里。沿着河水逆流的方向看去,是村内的一条主干道,许多二层旧石屋分居两侧。紧挨着池塘西南方向,有座“龙王庙”。据说,龙王是中国神仙体系中司雨的神祗,龙王庙是专门供奉龙王的祭祀场所。村民坚信村子里泉水丰盈,全凭龙王庇佑,所以村边建龙王庙加以供奉。在卧云铺村头上伫立的宣传栏里“卧云铺景区示意图”看到,整个景区面积达33.8平方公里,有山东保存完整,规模最大的明清古石屋村落群,是春秋战国以来的古商道,有400年古长城遗址,上千年的古树,上百年的四合院……。村西头的另一边石牌写着“山东省乡村记忆工程文化遗产单位:卧云铺村”。2016年11月,卧云铺村被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公示名单,是山东省首批传统村落。中央电视台《地理中国》节目组,专题制作播出了《悬崖上的村落》,全面介绍了古村卧云铺。
仰起头往村庄的四周望去,村北山脉像一条巨龙自西向东而来,到卧云铺东北角折向南行,像弯曲着的手臂,将整个村庄揽入怀中。村南的山自东向西一路矮下来,像巨龙探舌卧龙潭饮水,又像是东边山峰顺着村南淌下来的,既不遮蔽阳光,又藏风聚气。走进村里看着干净的石头墙,踏着光滑的石板路,俨然走进一个石头世界,石街石道、石墙石房、石桌石凳、石碾石磨、石井石缸……,就连鸡窝狗窝都是石头的。在村里我们看到,石屋都是依山而建,一般为四合院结构,正房大多是三间,侧房及南房也多为各三间,比正房略低。村里所有设施全靠就地取材,一方一寸都充满了历史感。高高的石屋,整齐的石墙,石头间没有任何粘合剂,它们像磁石般相互吸附着,紧紧地依靠着,是一本本无字的书,一首首无声的诗,一幅幅立体的画,让人折服。这些石头房和石头用品记载着卧云铺人自古以来的勤劳、团结、善良、智慧和宽容,诉说着历史的沧桑,见证着齐鲁儿女千百年来的兴衰荣辱和文明的变迁。
蓝天隐映,绿树成荫,石桥流水,石屋人家,山村有种别样的美丽。整个村庄“伴云、依山、傍水”,名副其实的“卧云铺”,给人一种自然、淳朴、厚重的美感。村中一位老人,在自家的四合院门口,摆着一筐核桃,一袋金黄的小米,几个大小不一的南瓜,还有几瓶山韭菜花酱,兜售着自家的特产,并不时地与一批批客人交流着。据了解,那位老人姓李,已经74岁,看起来比他实际年龄要年轻很多。他把我们带到他的院墙上到处挂满了柿子和玉米的四合院里,向我们介绍:卧云铺村民风淳朴、人杰地灵,是名副其实的风水宝地。有世界文化遗产齐长城烽火台、风门道关等遗址,也有宏伟壮观、依山而建的明清万亩高山梯田。明朝嘉靖年间,河北枣强县遭旱灾,枣强人姓王的石匠带妻子逃荒于此,在此安家立业、繁衍生息。村中有石屋院落200余座,原始古老,建造独特,别具一格。全村有“闫、刘、王、张、李、苏、吴”七大姓氏族群,每一族各有一个大院,一眼井,一盘碾,一盘石磨,各氏族之间和睦相处。我们在李家大院和《泰山时报》印刷部旧址了解到:明朝嘉靖年间,李家先人由淄博迁来。李家大院为李氏族人修建的集中居住院落,院子格局错落有致。当地流传:1857年春,东路捻军被清军曾国藩部击败,黑旗头目苏天福率部逃到莱芜的北部山区,在齐长城黄石关以南地区休整。苏天福为了筹措军费,命人铸造假铜钱。经过探察,他们选中了深藏大山而又有地下层的李家大院作为铸钱的秘密场所,卧云铺人称此处为“李家钱庄”、“地下钱庄”。抗日战争时期,因中共泰山地委常活动于卧云铺村,群众基础较好,加之地理位置优越,有利于工作开展,《泰山时报》印刷部曾一度迁到李家大院,泰山地委宣传部长高启云就住在东屋里。《泰山时报》在这里印刷,然后分发至泰山地委下属各县区党组织和抗日武装团体,为宣传中央政策,鼓舞革命斗志,争取抗战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参加活动的老干部尽管年事已高,但个个精神矍铄、谈笑风生、兴致盎然,他们三五成群,健步在乱石铺就的石头道上,不时用手机、相机拍照,记录下沿途一个个历史美景。卧云铺村中央一处较平的地方有座古戏台,在古戏台正面我们看有五块古石碑,大都记述了重修关帝庙的事。但有一块“戒赌碑”意义非凡,可谓是最早期的村规民约。从碑的文字说明上看出,该碑立于光绪十一年,碑额“万古流芳”,碑文采取颜体阴刻。记录的是清朝光绪年间,卧云铺村从外地来了五个贼寇,夜间聚众赌博,因赌款发生殴斗几乎出了人命。在贼寇的影响下,全村玩钱成风,很多家庭妻离子散、倾家荡产,偷窃财产盛行。村中领袖善人闫文智、王振太等人召集全村民众协商,达成共识,制定了禁赌、禁偷的倡议律条,立碑作为全村共同遵守的村规民约。此举有效遏制了赌博和偷窃之风,社会风气大为好转。
在村中我们看到处处鲜花盛开,植被非常茂盛,这里虽然地处山腰,却不像其他山庄缺水,土壤并不贫瘠。村里古树很多,被称作“北方的红木”楸树,树龄在百年以上。村中有一棵“夫妻槐”,是这样记载的:此古槐同根异干,两树相互依偎,枝繁叶茂,相传是一对患难夫妻化身而成。体现了“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夙愿。“夫妻槐”也象征着人们期盼夫妻恩爱、平安吉祥、白头偕老、永结同心的美好愿望。村中泉水井很多,至今村中的几大古井仍然流淌着甘甜的泉水,卧云铺远近闻名、传承千年的泉水豆腐就得益于这泉水的甘甜和纯净。村中山菊盛开,山楂正红,泉水渠中流淌,牛羊山中吃草,鸡鸭草间啄食,几声鸟鸣,几声虫叫,越发显得这个村庄安静,此地因静美而宜居。村民山里劳作,石屋生活,把自己的日子打理的平平静静,井井有条,有滋有味,真是“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据说,荣获洛杉矶国际电影节最佳外语片奖的微电影《落霞》,就是在卧云铺村实景拍摄的。沿着村里各个院落上行,就到了卧云铺村子东边山上了,“天高云淡”四个大红字刻在一个巨石上。身处高高的山上,头顶蓝蓝的天,眼看一朵朵一片片云,伸手就能摘到。“天上祥云何处来,卧云铺人随便摘”的佳句,可能就来自此处、此情、此景吧。站在此处,卧云铺村尽收眼底,天高云淡人为峰,金秋红叶醉游人。环视四周,一片片大小不一的梯田。据说这些古梯田始建于元朝年间,明朝时期形成一定规模,所有梯田全都建在崇山峻岭的山坡上。在整个卧云铺风景区共有大小梯田5000多块,占地近万亩,最高可分布在海拔800多米的山岭沟壑间,梯田群坡度在35至75度之间,最高级数达300多级。一排排梯田,仿佛就是一部非文字的巨型史书,直观的展示了山区农民在自然与社会双重压力下,顽强抗争,繁衍生息的漫长历史。身临其境的人,无不为其壮丽的景观所折服。
行走在卧云铺古村中,在如诗如画的茶舍里感受淡泊宁静的归隐情怀,在卧云轩、栖凤居、贤人居感受卧在云中的缥缈感,在古房古树下倾听齐长城脚下的唯美爱情故事,在各色农家院里品尝山柴炖鸡、山泉豆腐……诗意栖居,自然是一种美的享受。
游览结束了,我们集结在村西头乘车的地方,抬头向西边山上望去,漫山遍野的鲜红鲜红的枫叶,通红通红的柿子……,秋天真的来了。秋天,大部分树叶都渐渐的变黄了,有的已经枯落下来,唯有枫叶红了起来,火红火红的,为秋天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秋天是大自然色调的真实展现,清新淡雅,果实成熟,金色的稻田,红色的枫叶。丰收的背后,体会到艰辛和汗水,使得这个季节更有韵味。秋是成熟的季节,是收获的季节,是充实的季节,却是淡泊的季节,它饱经了春之蓬勃与夏之繁盛,不再以受赞美、被宠爱为荣。秋天,落叶纷飞,一叶落尽繁华,似人生的岁月,渐行渐远。它把一切的赞美与宠爱都隔离在淡淡的秋光之外,而只愿做一个闲闲的、远远的,可望而不可即的秋。人生易老,春夏难留。没有选择,我们面临的就是秋天。没有一定的经历,没有一定的磨练,没有一定的情怀,也很难有秋悲的咏叹。面对秋光秋色,我们与秋天的清爽、秋天的璀璨、秋天的澄空同在。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风凉冬有雪,每个季节都有它的美好。秋天的时候,老年的时候,淡淡的心,轻轻的情,看清凉一片,现清月一轮,言秋水一瓢,活自己的人生一笔。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让我们以秋的名义,一起坐看长天一色的朝夕!
本文链接:http://www.qwlworld.com/wenxue/3019.html
文章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