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觉得,一个人内心丰盈,不管走一段什么样的路,总有灵魂与之契合的地方。路死,心不死;心死,路通达。风景亦是如此。好的风景养心养神的同时,不时亦有路障,有意想不到的狂风暴雨;走在干旱寂寥的沙漠地带,内心同样有期许,春光明媚、风景宜人的趣味亦会攀根错节横生心底,亦能繁衍与此景此情相反的人生况味。
-
-
有句俗话说:多个朋友多条路,多个敌人多堵墙,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墙在每个人心中,可能有不同的理解与感受,也许是带来安全感的温暖,也许是留下隔阂的冷淡,总之不同人会有不一样体验。世上有无数数的清和数不清的墙,有形的墙再多也有数请的那一天,而无形的墙即便再少也很难数请。
-
物质的匮乏,同样从某种意义上激发了食物的美味。
-
最西北的土地地势低洼,夏天雨水大时,西北洼一马平川全是水,由于积水长时间滞留,成了蛤蟆的天下,每到夏天,万蛙齐鸣,声势壮观,于是西北洼就有了名字——蛤蟆坑。
-
老徐从小因患小儿麻痹双腿残疾,只能靠双拐行走。面对这样的打击,他身残志坚、不等不靠,靠自己的双手养活全家。在修鞋之余,他还不忘助人为乐、传递爱心。自1990年以来,20多年如一日,他在小小的修鞋摊前忙碌,不知道为多少人提供了便利。找他修理过东西的人都会由衷地感慨,“老徐手艺好,态度好,心眼儿更好”,他却朴实地笑着说,“大家过来找我修鞋,对我就是最大的帮助,我从心底感谢大家,希望别人都能踏踏实实走好路。”
-
记2019.8.13 济南长清月光。台风掠过,天空放晴,皓月朗空,唯美月色。
-
颜母庄是孔子的母亲颜征在出生地,孔子的姥姥家,因此得名颜母庄。村中原有一石碑,刻有“颜母故里”四个大字,为晚清康有为书写,康有为曾两度到此,并亲自提笔两筒,一筒是“古昌平乡”(现该石碑在尼山书院),一筒是“颜母故里”。据说,抗战时期,日寇曾经到此,见村口立有该石碑,便深鞠一躬绕道而行,去了附近的关庄村进行了野蛮的烧杀抢掠,颜母庄得以幸免于难。1958年兴建尼山水库,村庄原址被水库淹没,石碑不知去向。
-
一把花纸伞,任两点雨眼前。关上心门,闭塞视听,静静地聆听心脏的跳动,任思绪在空缈中漫天飞舞。旋律却不经意间从鼻间哼出,无心计较它优美与否,任由它表达无绪的心境,任由它随便转承。
-
麦收的艰辛本不是一曲动人的歌,细细回味起来却似一副美丽的风景画。三十年来,从当初的手拔、镰割、拖拉机……到现在的联合收割机,轧场、扬场已成为历史,乡亲们尽情享受现代文明带来的便利,改革开放带来的红利,麦收也成了中国社会变迁、农村经济发展的最好见证。“我们都是从父辈的阡陌中走出来的”, 我们这一代人无论生活多么富裕,总还是会想到麦香的不易和珍贵。我们没有权利去忘掉父母的麦事!我们更没权利去忘掉躬耕如斯的农民们,和带有他们身上汗珠味道的麦香!
-
入夏以来,常听《爱莲说》,越听越有味道,越听越是喜爱。一枝荷,仅仅是一枝荷,古今中外,历经多少洁净深沉的灵魂吟咏描摹,挺立心中愈久益清。
-
盛夏时节,酷热难耐,鼓噪蝉鸣,夜幕低垂,仍是蝉声阵阵,愈发令人烦躁,难以安眠,成为炎夏最独特的印记。蝉还有一个名字,俗称知了。知了,知了,我已知了。可世上的很多事情,虽我已知了,但也并非完全知了。正可谓“夏夜听蝉鸣,酷热乱心境。说是已知了,恍然如梦中。”
-
城前镇,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镇,早在6000多年前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至今仍留有春秋时期的“蓝陵城”遗址。城前镇驻地城前村因在东汉永平十八(公元75)年为兰陵城前(亦说在北宋立贺乡城之前)而得名。
-
明鲁荒王陵,位于邹城市东北12公里处的九龙山南邻,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子朱檀及其嫔妃的陵墓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A级旅游景区。陵园原占地面积七万多平方米,地宫封土面积约为一万多平方米,规模宏大庄严,建筑典雅富丽,是一处典型的明代亲王陵园,也是山东省解放后发掘最完整,出土文物最丰富的一座明代墓葬。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 明鲁荒王陵展示厅中丰富珍贵的出土文物,是中华民族古文化中的灿烂瑰宝,对研究明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着非常重要的资料价值。
-
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成为千古爱情绝唱,而他们的故里究竟在哪里?一直是民俗界争论不休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