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别人都下载了,就差你了!扫码下载安装齐鲁晚报客户端“齐鲁壹点”,定会惊喜连连:想找记者维权?这里有600多位在线记者!想求医问诊?这里有公立三甲医院200多位医生大咖!想打官司?这里有省城100多位专业律师!
我的故乡在古薛国境内,千山头脚下,薛水河畔。当地乡民世世代代传承着,元宵节甩穷、甩刷秫火把的民俗。到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的童年,也曾多次参加过元宵节甩刷秫火把活动,对此乡村民俗有着比较清晰的认识。
在过去祖祖辈辈的岁月里,乡民们始终过着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的贫穷生活,每逢遇到灾荒之年,多有乡民背井离乡,逃荒要饭,饿死他乡。至此,乡民们总是把发富去贫的希望,寄托于民俗,祈望着刷秫发富。每逢过年,家家户户都要置办些刷秫,就是用去掉颗粒的高粱穗子扎成把子,作为刷锅刷碗用的炊具,一年三百六十天,就会刷来富裕,刷去贫穷。然而,苍天不随人愿,梦想总是破灭,年年置办刷秫,岁岁依旧贫穷,到头来还是一贫如洗,日不聊生。于是,先人们怨天尤人,痛定思痛,认定用过的旧刷秫把子,刷去了富裕,留下了贫穷,才是乡民们贫穷的祸根,必须在元宵节灯火之夜,让孩子们狠狠的烧掉,甩向无边的远方,一年又一年,总会有一天把贫穷甩掉。这就是乡愁,元宵节甩刷秫火把的内涵。
曾记得我童年的元宵节,甩刷秫火把的情景往事,一幕幕的展现在眼前。在元宵节前的几天里,我们几个小伙伴,像游神一样,走家串户,到处寻找用过的旧刷秫把子,因为大人们很支持孩子们的甩穷,总是有意识的把旧刷秫存放起来,等到我们来年甩火把用。于是,我们小伙伴们就轻而易举的,收集到百多把,干燥、油腻、丰满、易燃的刷秫把子,这样甩起火把来,既得心应手,抛高甩远,又火光明亮,耐久不熄。经过几天的充分准备,万事俱备,只待元宵夜的到来。
正月十五的元宵夜,是一个极其美妙俊丽、而又心旷神怡的夜晚,每当日落西山,夜幕降临后,一轮圆盘慢慢的爬上山头,挂在了树稍,月光皎洁,月明星稀,银白色的大地一片静谧,唯万家灯火,礼花冉冉,炊烟袅袅,蒸灯馍香,乡村开始沸腾起来。我们十多个男伙伴,年龄都在十多岁,有力气,胆子大,不怕火,跑的快,都是多年甩火把的老手,有一定的抛甩经验,从未出现过安全事故。在大家相互吆喝的约定下,正点准时地来到了村前集合点,每个人都拿着火柴、刷秫把子,迅速的穿过一百多米长的梨行,直奔二百多米外的旷野,头顶蓝天明月星空,脚踏绿野银光大地,点燃火把,互相串烧,尽力尽情地抛向高空,甩向远方,边跑边喊,甩穷根了!我们要发富,其点点火光,汇成火海,似火龙,似流星,腾空飞舞,上下翻滚,耀眼夺目,熠熠生辉,伴随着孩子们的欢笑声呼叫声,此起彼伏,掠过夜空,融汇出一道美丽的风景线,火龙腾空似流星,远近高低各不同,童音甩穷呼声急,狂哮发富震长空。正当大家甩火把兴致勃勃,趣意正浓的时候,邻村的几个火把队,也同时地甩起了火把,近在咫尺,遥相呼应,同声共语,心心相印,一片片火龙飞舞,一阵阵喧闹沸腾,甩穷发富,甜蜜美好的梦想,尽情地陶醉在孩子们的心中。随着明月的步步升高,甩穷的火焰渐渐熄灭,小伙伴们一声呐喊,我们甩掉穷了,赶快往回跑啊!别让穷根追了回来。顷刻间,大家拼命的跑回村里,挑灯笼,点礼花,吃面灯,放鞭炮,孩子们玩得兴高采烈,大人们快活得心满意足,因为甩掉了穷根,新的一年又有希望了。然而,春去秋来,年年岁岁,乡民们还是饥寒交迫,富裕未至,贫穷依旧,寄托于甩穷的梦想,又一次次的成了泡影。
时光荏苒,光阴似箭。历史的时空,瞬息进入了新时代。记住乡愁,民俗不再,甩掉穷根,靠甩刷秫火把致富的神奇妙想,是永远挖不掉穷根的。只有甩开膀子拼命干,才是过上幸福生活的源泉。如今,我的故乡已脱贫致富,旧貌换新颜,到处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新气象,独院平楼排房化,街道绿化整洁化,家用电器普遍化,耕种收割机械化,亦农亦工商业化,衣食住行有钱花,生活美满富裕化,新农村前景美如画。
本文链接:http://www.qwlworld.com/wenxue/3212.html
文章类型:
 风土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