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别人都下载了,就差你了!扫码下载安装齐鲁晚报客户端“齐鲁壹点”,定会惊喜连连:想找记者维权?这里有600多位在线记者!想求医问诊?这里有公立三甲医院200多位医生大咖!想打官司?这里有省城100多位专业律师!
在学习《藤野先生》的时候,学案上有这样一道题:
鲁迅先生为什么还记得“日暮里”这个地名?
我跟学生说:“大家看这个段落的第一句:不知怎地,我到现在还记得这名目。连作者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还记得日暮里这个地名,为什么出题老师还这么出呢?”
我话音刚落,学生们就一片赞叹的声音。我跟学生说:“这道题出得没水平,不做了。”我看了一下所谓的标准答案,好像答案上说这里表达了作者的爱国忧虑,所以作者总是记得日暮里这个地名。
看起来很有道理,但是作者并没有想这么多。有的文章会有承上启下的过渡句,哪个作者也不会这样想:这个地方我得承上启下了,要写个过渡句。
还有问为什么作者要以某某为标题,大多数作者会考虑这么多吗?
我们会发现,学校里面语文成绩好的学生,都是爱读书的学生,即使这样的学生不听课,也会比只会听课不读书的学生学得好。
说穿了,语文试卷就是当代的八股试卷,只是敲门砖一样死板的东西。当前的语文试卷真能检验出真才吗?
既然是考试,自然要用分数来衡量,因为当前还没有更好的、更公平的评判标准。现在不允许公布分数,只是掩耳盗铃罢了。
虽然现在已经废除了八股制度,但是八股取士的余毒还没有彻底消除。至于现在要给学生减负的主张,实际很难实行。八股的余毒一天不消除,减负就一天不能落实。
都说中国的考试是从外国引进的,可是追根溯源,外国的考试是从隋唐的科举演变而来。隋唐的科举采取分科考试的办法,其实是很合理的。而当前的考试是要求学生样样精通,这根本就不现实,也违背了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
本文链接:http://www.qwlworld.com/wenxue/3191.html
文章类型:校园